8月8日,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两周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核心科创平台,河套以“小空间承载大希望”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力争成为全球科创“沃土”。
两年来
河套发生了哪些变化?
滋养出哪些果实?
快来一起看一下
科创领航,河套聚势。
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浪潮奔涌向前,深港两地的科创力量正在河套这片热土加速融合。
一河两岸,一边是香港积淀深厚的科研实力,一边是深圳蓬勃旺盛的产业活力。“如何让这两股力量突破制度壁垒、实现深度协同”成为时代赋予河套的“必答题”。
“一国两制”背景下,河套依托“一区两园”的跨境、跨制度、国际化优势,全面深化“五流四制”改革,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科创要素跨境流动愈发通畅,“法制、税制、科研管理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政策创新持续“破题”,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在推进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上,取得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
截至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汇聚院士专家18人,科研人才超过1.5万人,香港应科院、亚洲抗衰老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65家香港本土科研机构、企业,以及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超10个科研平台。
“打通‘五流’自由跨境流动壁垒”
“制度创新”素来是河套的重大任务。“能否搭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推动科研制度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是决定河套能否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关键所在。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河套规划》)近1/3的措施亦都直指该议题,不仅明确河套“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定位,更要求其加快形成灵活高效、风险可控的跨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足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之于河套的重要性。
要素流通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以人员流动为例,尽管深港在河套只有一河之隔,但此前港籍科研人员跨境工作时,不仅要面对繁琐的通关流程和重复的查验等问题,其专业资质互认、科研设备跨境调拨等也常遇梗阻。
为了让香港科研人员出入境高度便利化,2024年8月,河套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和香港科学园之间开通了一天三趟“点对点”深港跨境巴士。“如今,乘坐跨境直通巴士从香港出发,仅用30分钟就能抵达河套深圳园区的实验室,以前则要1小时以上”。
“跨境巴士将科研人员的通勤时长压缩至35分钟,整体通勤效率提升30%。开通一周年以来,已有超过1500名科研人员使用此服务。”河套发展署制度创新协同部负责人说。
这样的改革创新,也逐渐伸至货物、资金、数据等领域。2025年初,全国首个公共ERP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河套深圳园区上线,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货物“一线”高度便利、“二线”有效联动、区内智慧化监管。“使用该平台,河套园区内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设备只需一次报备,无需逐票办理,即可高效便捷完成进出境、进出区业务”。
在资金跨境流动上,河套落地“科汇通”试点业务,破解外资科研机构跨境增加开办资金难题,改革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国16个城市。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
截至2025年7月,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110笔、金额3.34亿元,交易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打造与国际规则接轨的
全链条保护体系”
如果将制度创新比作“内功修炼”,那么与国际规则衔接就是“身法合契”:前者理顺内部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后者则弥合规则差异,确保步调一致。
“科研项目评审不用再纠结论文数量,而是更看重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是许多香港科研团队入驻河套后的最大感受。
这种变化,源于河套推出的五项“接轨国际的科研管理制度”: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政企联动制、项目经理制、同行评议制。这彻底打破了传统科研管理的桎梏,目前已征集深港产业界两批共70条重大基础科学及工程技术课题。
2024年,河套又在全国首创“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的人才评价体系。比如,“成就制”打破了地域、劳动关系限制,将工作关系在香港、实际在内地办公的境外人才纳入认定体系,从而建立起与香港及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新标尺”。
科研制度之外,法治是科创生态的“压舱石”。目前,针对园区内知识密集型企业集聚的特点,河套已出台了《加强河套深圳园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的意见》,设立河套人民法庭、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引进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和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等平台,加速构建与国际科研规则深度接轨的全链条保护体系。同时,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获批设立,促进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和国际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挂牌成立一年多的河套人民法庭已累计新收知识产权案件1839宗、审结1996宗,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硬核”司法保障。
科技创新向制度创新要动力,更要向规则衔接要活力,“内功”与“身法”兼修,既让本土创新土壤愈发肥沃,又让国际合作通道更加畅通。
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也认为,河套应进一步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引入香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资源,探索以“前规则后市场”模式推进科创协作。
“从制度创新层面看,河套目前已构建起‘制度创新引领资源集聚、实体空间承载技术转化、跨境网络驱动要素流通’的闭环生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创枢纽,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张克科说。
当跨境巴士飞驰缩短通勤时间
当实验室的灯光与夜色交相辉映
在这片创新的试验田
深港科研力量不再隔河相望
而是并肩耕耘
河套
正以“小空间承载大希望”
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
成为全球科创“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