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发挥河套合作区“一国两制”下“一区两园”的跨境、跨制度、国际化优势,争取率先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一是大幅提升科研人员跨境通勤效率。推动“一号通道”港牌车出入境审批事权下放深圳并扩大通行范围至科研人员,累计备案支持1065名科研人员便利跨境通勤、效率提升近50%。二是加快实施科研货物“分线管理”。落实“海关10条措施”,发布全国首个公共ERP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高度便利科研相关货物跨境流动。三是创新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模式。河套“科汇通”试点业务复制推广至全国16个城市,揭牌设立首支河套跨境双币母基金,支持财政科研资金适用港澳、国际监管规则。四是探索数据安全高效跨境和国际互联网便利访问机制。河套数据跨境需求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深圳数据交易所跨境数据交易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全国首批落地固网、移动网访问国际互联网有关政策。
(二)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的思路,迭代推出一系列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助力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的河套深圳园区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港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实施。二是健全法治和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深圳经济特区河套深圳园区条例》完成“二读”。印发实施《加强河套深圳园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的意见》。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国际转化试点平台、河套法庭等获批设立。三是实行“白名单”制专业资格管理便利化政策。出台实施《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河套深圳园区专版)》。四是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体系。完成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改革。建立港资企业公证文书快办机制(办理时间缩短90%)、高管线上身份认证等机制。
(三)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实行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等5项接轨国际的科研管理制度,首创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3项“破四唯、立新标”的人才评价制度,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携手汇聚全球顶尖创新资源、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累计集聚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海内外院士专家16名、科研人才超1.5万人,建成全国唯一的“6+1”河套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是深港科技创新战略协同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试验所在河套“一区两园”同步揭牌,联合组建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协作平台。二是全力服务香港科研主体创新发展。累计支持港大、港科大、港中文等5所香港世界百强高校“河套研究院”开展13个科研项目。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累计服务57家香港本土科研机构、企业拓展发展空间。三是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全面加强。国际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生命科学与能源材料创新研究院(MILES)落地运营。集聚合肥、广州、鹏城3个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或项目),国家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创中心国际总部、数字经济研究院、具身智能机器人与通用AI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台,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加快成型。四是全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快速集聚。累计引进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意法半导体全球封测创新中心等6个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研发中心,中国一汽大湾区研发院、招商局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华润生命健康研究院等7个大型央企和国内顶尖企业研发中心。五是国际一流中试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建成特种具身机器人、化合物光芯片、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等4个中试服务平台并面向行业开放共享。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启动建设。六是我国自主发起的6家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齐聚河套深圳园区。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SA)、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全球计算联盟(GCC)、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获国务院特批设立,累计产出国际标准19项、标准137项。
(四)提速推进“一心两翼”开发建设。编制出台《河套深圳园区法定图则》,加快落实《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明确的“一心两翼”总体空间格局。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积极探索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空间筹集、运营管理机制,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和机关资产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一是“西翼”福田保税区空间整备降本增效。新建成5个专业园区、供给空间超30万平方米,累计达13个、80万平方米。二是“东翼”皇岗口岸片区提速开发。国务院批复取消皇岗口岸货运货检功能,加快落实货运分流工作。国际协同创新区(口岸货检区)方案基本明确。国际人才社区首个项目实施方案已确定。三是“中心区域”口岸综合服务枢纽加快建设。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完成地下主体结构施工。“一号通道”旅检厅建成启用,整体升级改造方案初步明确并与港方基本达成共识。
(五)打造可感可知的国际化配套服务体系。坚持从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打造高水平综合服务平台,集聚国际知名高端服务资源,推进全域智慧化建设,切实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新设立规模51亿元的社保基金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规模10亿元的深港科创基金、规模5亿元的有关私募股权母基金;积极搭建项目—资本对接平台,打造深圳证券交易所科交中心、“科融通”河套专区。二是推进全域智慧化建设。以“i河套”小程序为载体,构建形成“1+N”虚拟园区服务矩阵,实现园区服务“一码集成、一网通办”。三是升级打造高水平综合服务平台。河套“e站通”提供政务服务1351项、香港特区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301项,全市首批部署“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和香港“智方便”自助登记站,实现跨境“一件事一次办”。启用河套国际人才驿站,提供国际人才全链条服务、科研主体海外引才服务。四是完善科研生活配套。用好深圳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依托河套科技图书馆搭建国际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福田口岸开设全国首条口岸场景无人机配送航线。在属地海关支持下,于福田保税区内开通公交线路,引入一批必要生活配套设施。五是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科研人员身边的大大小小事。建立市领导挂点服务机制,实行民生诉求“10分钟响应、30分钟对接、24小时反馈”快速办理机制,切实让科研人员工作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安全。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河套深圳园区首阶段发展目标的“大考之年”。深圳市将紧盯8月《河套深圳园区规划》发布实施2周年重大节点,一个逗号一个逗号规划要求,以深圳速度、深圳效率确定积极进取的任务目标、完成时限,并在实际工作中按照更高标准努力,坚决把工作成效体现在扎扎实实的指标上。
(一)确保交出一批重大建设成果。一是出台实施河套深圳园区空间市场化筹集运营方案,在“西翼”福田保税区新建成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等4个园区。二是推动“东翼”国际协同创新区、人才社区全面启动建设。三是建成新皇岗口岸,启动“一号通道”整体改造并利用释放用地规划建设科创小镇。
(二)确保完成一批政策创新成果。一是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河套深圳园区条例》,为改革开放提供法治保障。二是落实科研人员“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通关模式,推动便利化管理专项措施出台实施。三是推动海关监管政策体系全面落地,包括进出口税收政策、海关监管办法、“白名单”管理制度等。四是探索更加高效的资金跨境监管模式,出台河套深圳园区科研项目经费跨境使用和监管制度、境外直投便利化措施。五是实行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机制,推动省自贸办出台广东自贸区和河套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实施河套国际数据港建设等方案。
(三)确保落地一批双招双引成果。一是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出台并落实河套深圳园区科技创新规划、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和若干实施细则;设立河套深圳园区科研专项资金,发布高质量国际化科研支持办法、空间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二是推动新一批重要项目落地运营,包括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河套基地、香港浸会大学河套研究院、北京大学河套科创中心等重大科研项目8个以上,以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国际一流中试服务平台4个以上。三是推动1—2名国际顶尖人才全职工作。四是在河套香港园区设立科创合作中心。五是推动新增“耐心资本”5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