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套网 发布时间:2024.09.19
近日,绿色能源技术推动用户侧低碳发展论坛在河套深圳园区举办。
论坛邀请6位来自能源行业、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与资深专家,共同交流绿色能源技术推动用户侧低碳发展的理论创新、前沿技术和解决方案,探索能源系统的供需协同、低碳发展路径,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
无论是电还是热,零碳能源的来源都不可控,因此必须按照不同时间尺度设置储能设施,这是零碳能源和化石能源的最大区别,储能系统可能也是未来投资最大的。
江院士表示,能源供给目前要实现两个任务:零碳能源的供给、零碳热力的供给。零碳能源系统的核心是储能,源侧好办,关键是供需同步,只有通过储能,才能把各种低品位余热资源回收起来,从而实现零碳热力。
未来电力系统零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能源的消纳、峰谷调节,包括季节差、跨季节转移,日间差和几天之间的差。未来热力系统零碳面临的问题是缺少足够的低品位热源。
通过热电协同,热电耦合,可以实现零碳目标。而要实现协同,储热替代储电,需要尽可能让转换端、储能端靠近最终端、用热终端。这样,终端用能设施在未来不仅是能源的使用或消纳者,还承担储存和调节的作用。
能源系统本质上是源随荷变,需求侧改变了,供给侧跟着变,源服务于荷,但是新能源系统是源荷协同,源荷互动。
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林波荣
未来我们要从跨区域能源和区域内分布式能源,把电动车和充电站整合,实现新时期的能源系统构建。在新型电力系统下,要从建筑考虑到建筑群、园区甚至到城市来应对新型电力系统,把调节的能力逐渐恢复。
林院长指出,做好双碳工作,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单个建筑变成建筑群,单一用户变成负荷用户,参与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把能源系统的上下游间隙填平,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沟通。
在建筑领域,传统逻辑是发电主体到受电,但单个主体很小。未来,可能要把受电主体、虚拟电厂有效组合起来,实现深度参与电力交易。从“产-供-售-消”全链条视角理解新型能源系统,以“电网、用户、建筑”全方位视角研究响应和柔性用能。
希望未来通过城市和建筑、能源系统和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打破用能孤岛,实现从规划设计到运维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此外,要加强蓄放能动态特性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调控,并加强可再生能源和建筑用能柔性潜力不确定性分析,同时,关注面向区域协同柔性用能的多智能体协同。
三、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
自下而上的脱碳路径,不仅站在电力系统的角度考虑,还要站在每个用户、老百姓的角度,基于此,袁教授提出“零碳微单元”的概念。这样一个微单元可以自下而上发动起千万家庭进行脱碳。
袁教授表示,电力系统脱碳既要从集中式的角度来考虑,也要从分布式的角度来考虑。目前我国依然解决不了一边发展风和光,一边配套煤电的问题,未来电力系统的运行需要转向分布式。
零碳微单元从个体形态来说,是一个独立的家庭和独立的小型建筑。如果把这些个体相连,通过配电网的载体,用经济的方式将它们联系起来,可以变成合作社。好处是,多个单体或合作社组成的群体可通过共享或协同的方式管理零碳能源系统,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但建设零碳微单元很难起步,要让样本在每个村庄可复制、可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投资成本过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零碳微单元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零碳技术综合集成难度大成本高、社会接受度及居民消费意愿有待提高等。
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主任 李骥
推进建筑和区域电气化转型,重点是把握建筑区域能源供给-能源储蓄-转化利用-能源消费环节的关键技术,形成以“电”为核心的建筑区域能源系统,是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的关键。
当前,电气化转型面临的问题:需求侧建筑电力负荷大、时空波动性强;加上可再生能源随机和波动增加,电力负荷曲线峰谷差增加显著,不利于能源系统供需平衡。
李主任认为,转型要做好以“电”为核心的建筑区域、低碳能源系统规划,重点把握建筑能源存储,转换利用环节(热泵高效供冷热),加强柔性智慧运行能碳管控平台建设,推动建筑及区域电气化,实现建筑节能与能源协同降碳。
为更好推进转型,他提出三点展望,首先是标准引导,衔接能源和建筑部门,建筑新型高效能源系统的工程标准;其次是技术攻关,构建“建筑能源清洁供给+多元储蓄+高效转化+柔性用能+聚合调控”的技术体系;最后是软硬件产品研发,光伏+、热泵+、蓄能产品设备、聚合管控/虚拟电厂平台。
五、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 谈竹奎
低碳园区有四个路径:建筑本体节能与低碳、主动式节能与运行降碳、内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外部绿色能源输入。
他认为,想要达到建筑碳达峰,首先要做到节能建筑,其次要把园区的分布式能源高效利用,加上建筑本身做的零碳园区,最后是终端电气化,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用电承载电气化。
通过分析美国苹果总部的低碳园区和国内其他园区建设后,团队得出研究成果,低碳园区有四个路径。
新能源和热力给电网公司带来很大挑战,首先分布式新能源系统给电网带来冲击,而到碳达峰碳中和时,园区实现自发自用。对此,电网公司要提前介入,建立低碳园区。团队提出“园区新型电力系统”的概念,他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园区新型电力系统对低碳园区很重要,它就是为了实现平移新能源的波动性等相关问题,把新能源的好处和电网的好处结合起来,来实现双方共同的好处。
六、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雄安公司运营总监 徐慧明
园区的零碳转型是我国双碳目标发展的主要阵地,促进园区终端绿色转型需要多方交叉合作进行技术创新。
徐总监指出,能源系统在碳排放全国的数据占比70%多,电力系统占比40%多,但作为园区,终端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31%左右。
园区的零碳转型应该有系统观念,不光是红线内的解决,还要与系统互动实现系统降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园区的降碳意愿。对于大型公共建筑或园区来说,需要对整个内部碳监测和外部碳交易形成监测和管理交易的体系和服务,才能达到数字化、智能化、多级协同的降碳目标。
零碳园区的建设,需要电网公司和建筑行业相互讨论给出解决方案。所以,促进园区终端绿色转型需要多方交叉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用户侧的绿色发展。
此次论坛,为能源和建筑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提供跨领域交流平台,共同展望运用绿色能源技术、携手推动用户侧低碳发展的未来,促进形成能源系统供需协同、低碳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