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创新视界 > 新闻动态

两载路上再出发,河套如何用“小支点”谋“世界级”?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8

近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河套规划》)迎来发布两周年,河套深圳园区也将迎来首个关键建设节点: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和人员交流畅通等。

两载奋进,通过对“法制、税制、科研管理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持续“破题”,河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科创要素跨境流动愈发通畅,已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1.5万余名科研人才,逐渐崛起为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的核心支点。

展望未来,河套的突破方向愈发清晰:如何让要素流动如活水般高效?如何令制度协同如齿轮般顺畅?如何在香港侧拓展新空间,推动产业向更高端集群跃升?成为其迈向更高层次的关键命题。

以“小空间”承载“大使命”,以“小支点”翘起“大创新”。根据《河套规划》,到2035年,深圳园区要联同香港园区成为世界级科研枢纽。站在新起点,这片年纪最轻、面积最小的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正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开拓勇气,向着世界级科创平台目标前行。

图片

01

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引擎

《河套规划》发布两周年当天,河套深圳园区迎来两件科创大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基地(下称“总部基地”)入驻,以及河套发展署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总部基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立,该中心是国家重点布局的三大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目前,总部基地已在全球遴选并储备了58个研究项目。

“入驻后,我们将充分借助河套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特殊科研管理制度,支持海内外原始创新技术落地研发和试点转化,推动这些项目逐步在河套深圳园区落地。”该中心国际总部主任刘仁辰说。

深圳先进院则将聚焦科研平台共建与资源共享、深港科技联合攻关、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与集群发展、人才培养等核心领域,与河套共建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型立体化科技产业创新生态。

图片

两日后,“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发展论坛”在河套举行,吸引众多业内专家出席。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前沿科技,量子科学已成为大国间激烈竞争的焦点领域。

而河套正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谷”。2024年2月,河套首批引入的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之一——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在量子纠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


图片


2025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使镍基材料成为继铜基、铁基之后,第三类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为解决该领域科学难题提供新突破口。

而这些正是河套锚定“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核心使命,接轨国际科创规则、集聚国际国内科研平台、加速全球配置科创资源,进而在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缩影。

截至目前,已有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先后在河套落子,从发射电子束光刻机国内首台样机、VCSEL光芯片首次量产,到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河套已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加快攻关的“新引擎”。

02

构建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生态圈

科技创新之外,“深港合作”是河套另一个独特之处。

为构建深港科研协作生态,河套深圳园区持续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要素跨境流动。在“一号通道便利跨境”和“深港跨境直通巴士”的加持下,上千名香港科研人员30分钟即可从香港抵达河套,通勤效率提升30%;率先建设园区公共科研ERP系统,让科研货物、特殊物品、仪器设备等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图片

全国首创的“科汇通”试点业务,破解外资非企科研机构开设资金账户难题,已复制推广至全国16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工作的港人个税税负超香港部分予以免征。

 “河套就像个枢纽,香港的科研、深圳的制造、全球的市场,在这里无缝衔接。”原本在香港创业的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朱毅豪,因“香港制造业资源有限、建筑场景单一”等遇到发展瓶颈,2024年他入驻香港科学园在河套设立的深圳分园,如今内地销售额占比从不足20%升至40%,订单量翻倍。

同时入驻的还有中锃半导体创始人兼总裁谭志明。“河套创新氛围浓厚,众多科创公司集聚于此,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甚至发掘潜在客户、拓展资源,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谭志明相信河套将成为一个国际科研基地。

数据显示,自2023年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园以来,已有近70家科技企业进驻,其中港资企业及香港科研机构超过60家,占比超八成。与此同时,河套深圳园区还集聚了香港应科院等65家香港本土科研机构和企业;与港大、港科大、港中文、港城大、港理工5所香港高校联合开展13个重点科研项目,百余个香港创业团队、千余名港澳人才在此扎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