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创新视界 > 媒体聚焦

南方+|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五方面看河套新突破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2.18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回望2024,河套深圳园区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科创资源快速集聚、科研成果佳绩频传,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3.02平方公里的河套深圳园区,已汇聚高水平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超20个,行业级中试平台10个,科研人员超1.5万人,高端科研项目数量累计突破200个。园区内的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深圳数据交易所等平台组织创造多项“全国第一”。

河套合作区航拍图

布局2025,园区上下紧盯“十四五”收官之年与河套深圳园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大考之年等关键时间节点, 从三方面推进新一年工作,确保交出一批重大建设成果、完成一批政策创新成果、落地一批双招双引成果,朝着打造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目标奋力前进。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河套深圳园区锚定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搭好平台、当好通道、建好基地。大湾区这一科创高地,创新潮涌、动能澎湃。

改革开放深化

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取得重大突破

联起来,才能融进去,才会强起来。

河套合作区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连接地带,具备着“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也面对着可能制约科技创新的规则差异和体制机制壁垒。过去一年,河套深圳园区持续强化内外创新要素联动,从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等方面发力,制约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全面破解。

人员跨境提效。推动“一号通道”港牌车出入境审批省级事权下放深圳,开通河套深圳园区至香港大学、香港科学园2条跨境巴士专线,科研人员可经“一号通道”便利跨境通勤,效率较传统口岸提升近50%、单程节约时间近20分钟,国际人才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河套深港跨境巴士

货物进出提速。联合深圳海关制定实施《海关支持河套深圳园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若干措施》落地分工方案;完成公共ERP系统开发,符合条件的科研货物、基建材料、自用物资只需一次报备,无需逐票办理,即可高效便捷完成进出境、进出区业务,实现“一线”高度便利进出、“二线”有效联动。

河套公共ERP系统

资金流动提质。推动河套“科汇通”试点业务复制推广至深圳全市域和全国16个城市;首支河套跨境双币母基金和系列专业子基金揭牌,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进行投资,助推河套前沿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数据互通提标。探索数据安全高效跨境和国际互联网便利访问机制,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园区内的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场内跨境交易104笔、金额达3.1亿元,交易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营商环境更优

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决定着生产要素的集聚,影响着创新主体发展。过去一年,河套深圳园区全方位深层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蓬勃向上的创新活力,吸引着全球资源在河套加速聚集。

税负环境与香港趋同。随着《关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与《深圳园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的相继发布,“双15%”税收优惠政策在河套全面落地实施,有效降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和港籍从业人员的税负水平,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接轨。联合市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关于加强河套深圳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意见》,2024年以来,河套人民法庭、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河套巡回审判点、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河套工作站、福田区人民检察院河套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相继揭牌,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24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获批建设,将促进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和国际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成为河套深圳园区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建设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河套工作站等揭牌

市场准入高度便利。推动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改革落地实施,充分尊重并保护商事主体自主经营权、投资者意愿。建立港资企业商事登记公证文书快办机制并在河套“e站通”设立专窗,将业务办理时间从1-3个月压缩至7个工作日;试点外商高管“视频+音频”身份认证机制,实现港资企业登记注册“一窗通”、高度便利,企业高管“不用跑”、业务全程网办。

人才跨境执业一路畅通。配合制定并推动出台《深圳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河套深圳园区专版)》,建筑、医疗、法律、金融等8大领域共28类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人才,可按照有关规定在河套深圳园区直接提供专业服务, 专业服务体系加快同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

园区建设提效

2024年7月,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法定图则》(下称《法定图则》),这是继《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深圳园区规划》)发布后,河套“1+N”体系中首个获批规划,为园区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了开发建设依据。

《法定图则》提出,在河套深圳园区着力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积极探索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空间筹集、运营管理机制。

“一心两翼”总体空间格局

“东翼”皇岗口岸片区提速开发。推动皇岗口岸货运货检功能取消,协调明确皇岗口岸危化品查验场、海关验车场迁移方案,完成国际协同创新区北区(一期)项目基坑支护设计和3个标段(共5个)方案设计招标,正联合各有关方面加力协调解决土地整备工作。

“中心区域”口岸综合服务枢纽加快建设。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完成地下主体结构施工,总体工程进度超40%。“一号通道”临时旅检厅建成启用,初步研究明确“一地两检”查验新场地选址、深港跨河人行桥选址、落马洲大桥改造方案并与港方基本达成共识,加快推进“一号通道”整体升级改造。


新皇岗口岸规划图

双招双引蓄能

集聚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

“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是河套深圳园区的中心任务,过去一年,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下称《香港园区纲要》)出炉,“一区两园”实现战略协同。通过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河套深圳园区逐步构建起“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正朝着打造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目标奋力前进。

科研平台密集布局。2024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试验所在河套深圳园区、香港园区同步揭牌,联合组建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成为了继《香港园区纲要》发布后,“一区两园”战略协同的首个标志性事件。以此为代表,高端“创新源”正在河套深圳园区持续汇聚:目前已集聚447家科技企业、8家世界500强研发中心、20家香港高校科研机构、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共同推进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揭牌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打造国际一流的中试转化服务平台,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建成特种具身机器人、化合物光芯片、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4个中试服务平台并面向行业开放共享,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6个待建平台中,广东新星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启动建设,将填补深圳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中煤科工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

科研人才过河追梦。实行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国际同行评议等接轨香港、国际通行规则的科研管理制度,首创推出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等“破四唯、立新标”的人才评价制度,已集聚科研人才超1.5万人,与2021年相比增长2.5倍。其中,院士从2名增至16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从6人增至22人,港澳人才从69人增至1061人,增长14.3倍,科创“朋友圈”越做越大。

服务体系更全

构建河套“1+N”虚拟园区服务矩阵

2024年,河套深圳园区以“i河套”小程序为载体、以全域智慧化建设为抓手,构建形成河套“1+N”虚拟园区服务矩阵,已实现园区日常服务“一码集成”、园区办事服务“一网通办”,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护航。

其中,“i河套”小程序汇集河套官网、跨境巴士、科技图书、园区空间、党群服务等事项,只需指尖轻触即可享受停车缴费、场地预约及AI咨询等园区智慧服务,已经成为河套科研机构、企业、人员可靠的“科研助手”。

入驻近两年的河套“e站通”则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一站式”办理海关和地方政府服务事项,提供通关、保税、车辆管理等五大类42项业务办理,深港跨境“一件事一次办”。两年来,已提供政务服务1351项、香港特区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301项。

“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其时。

河套深圳园区“小支点”,正在释放创新“大能量”,通过共谋制度创新之路与科创协同之道,为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注入强劲动能,正不断拓展科学探索的边界,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